主管单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化工信息中心
编辑出版:《中国化工贸易》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5167
国内统一刊号:CN11-5717/TQ
期刊级别:国家级刊物
语 言:中文
周 期: 旬刊
出 版 地:北京
语 种: 中文
开 本: 大16开
投稿邮箱 :zghgmy@zghgmy.cn
在线编辑QQ :3590271337
内容摘要:共享理念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理念,给正在发展中的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命题和革命性影响。
关键词:共享理念;职业教育;马克思主义;个体发展
作者简介:
原题:共享理念下的职业教育发展
作者简介:古光甫,男,天津职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发展研究。天津 300410
内容提要:共享理念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理念,给正在发展中的职业教育带来新的命题和革命性影响。共享理念的生成不是空穴来风,它有着深刻的理论源泉、文化基因和现实基础。共享理念下的职业教育发展内涵基本展示为:全民共享是主体指向,全面共享是内容指向,多元共建是基本形态,个体全面自由发展是终极旨归;而观念与思维的更新、程序与标准的设计、利益与规则的重构、制度与机制完善则是推动共享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实践理路。
关 键 词:共享理念 职业教育 马克思主义 个体发展 共建
标题注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职业技术教育分会2017年重点课题“现代学徒制视角下高职院校岗位课程建设研究”(编号:GZYZD2017022);2016年天津职业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基于现代学徒制视角下岗位课程建设的研究”(编号:20152103)。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2311(2018)7-0070-08
共享理念,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发展理念来探究,先要从“共享经济”说起。共享经济近几年风靡全国,并已经成为重要的网络热搜词汇之一,但关于“共享经济”的思想并不是最近才出现的,它的起源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这一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的社会学教授马克斯·菲尔逊(Marcus Felson)和琼·思潘斯(Joel Spaeth),他们在其合作发表的《群落结构和协同消费:基于日常生活方式》(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共享经济”的概念[1],四十年后的今天,从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到共享办公、共享养老,各种各样的“共享经济”模式,正在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社会经济生活。同时,作为“共享经济”的共享理念也正在深刻影响着未来的教育变革。无论你承认与否,共享理念正在触及教育各个层面,从学习方式、学习过程到学习评价,从共享课程、共享图书到共享教育资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给正在发展中的中国教育带来新的时代命题。当前历史条件下共享理念下的职业教育发展,是对“共享”概念的简单跟风,还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个问题必须得到回答,鉴于此,我们必须从学理上搞清楚“共享理念”从哪里来,其理念生成的基本源泉、文化基因和现实基础是什么,共享理念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的本质内涵为何,实现共享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需要什么样的现实理路,只有厘清这些问题,才能把握共享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
一、共享理念的生成逻辑
(一)共享理念的理念源泉根植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和分配理论
首先,共享理念内含于马克思主义社会理想之中。马克思在洞悉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基础上,提出“未来社会将是一个真正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社会”[2]的科学论断,这样一个未来社会理想的“假设”中包含着丰富的共享理念与思想,作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最高形态的共产主义社会,本质上是一个“自由的联合体”,这个自由的联合体本质就是共享关系的集合,根本特征是“共产、共建、共享”,共产、共建是共享的前提基础,共享是共产与共建的归宿和落脚点,人们通过进行劳动共同创造财富和分享财富。其次,共享理念还体现在马克思的分配理论中。马克思认为“公平分配”不等于“平均分配”。社会分配不公的根本原因不是分配制度本身存在问题,而是社会依然存在私有制和阶级剥削。教育权利和资源的获得也需要按劳分配,但由于每个人的劳动是不同的,获得资源的权利和机会也就不同,这就造成了分配不公。要实现这些公平和正义,就必须废除私有制,消除阶级和阶级对立、废除旧的分工,变换工种,消除城市和乡村、工人和农民、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距,才能让所有人共享创造出来的社会福利;否则即使生产力高度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不可能实现。马克思认为,只有教育才能消除分工所带来的人的畸形发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是教育也要消除领域内的阶级压迫和隐形的社会阶级复制,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公平正义[3]。
(二)共享理念作为新时期我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植根于传统文化中的平等追求
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社会主要矛盾的转移凸显了落实共享的紧迫性和必要性,通过共享可以实现社会均衡、充分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中也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共享作为五大发展理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说明了为谁发展的问题,指明了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它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保障生存民生(衣食住行)、发展民生和社会保障等福利民生(医疗、教育、健康等)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执政理念,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现实需要[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共享思想主要蕴含于关于平等的诉求之中。如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洪秀全的“无处不均衡,无处不保暖”等;而儒、道、墨三家思想也都有关于“求平等”的基本价值诉求,尽管彼此间在对有关“平等”的具体论述及文化旨趣、社会理想和基本动机有所差别。《论语·季氏篇》中说:“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6],意思是人们并不担忧东西少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平等;道家崇尚“天道”的平等观,老子《道德经·七十七章》提出“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7],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这才是天道发展的规律,主张在遵循“天道”的原则上“损有余而补不足”,反对人为炮制的不公正,只有公正才能平等,“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8];墨家的“平等观”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指不分亲疏、贵贱、贫富,一视同仁地爱所有的人,使墨家对社会大众和底层更具人道关怀,无论是儒家的“均等”观,还是道家的“天道”观,还是墨家的“爱利”观,他们对公正、平等、均衡、互利的看法都是一致的。中国历史发展过程就是一个追求平等、实现和维护公平、正义,共享发展成果的过程,教育的发展过程也是如此,就是要解决权利公平、规则公平、机会公平的问题。
本文由: 中国化工贸易杂志社编辑部整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
中国化工贸易杂志社编辑部
2019/3/14 14:38:30